荒原上的遺民:調景嶺的滄桑歲月與愛的軌迹

香港曾經有一個不祥之地,稱為「吊頸嶺」,即後來被稱為「調景嶺」的地方。

後來,這個號稱「小台灣」的地方,成為了「中華民國」在香港的象徵,從此使它披上一層極為神祕的面紗。

當初的調景嶺,原屬一個極為偏僻的荒山,杳無人煙的野嶺,在國共內戰、社會不安的時代中,這地方竟成為那些為躲避戰禍、追求自由的人士其安身立命之地。

《荒原上的遺民》是一部充滿明慧判斷和真誠情感的作品。本書敍述了香港回歸前全被清拆的調景嶺這個區域的苦難和奮鬥的往昔,並記載了戴大衞牧師貢獻於香港學生輔助會的全部過程,內容真實而豐富,加上作者的由衷感想,感人至深。

香港調景嶺的點點滴滴,彈指一揮間,足以見證大時代的苦難和變遷,應該被後人憶念。

書內有很多珍貴照片由作者及作者的好友提供,追憶往事之餘,亦有助讀者一睹當時調景嶺的人文景貌。



|  目錄 |

 

劉義章序
張方晦序
劉文和序
簫壽華序
自序

第壹部.荒原上的遺民

一、歷史起源
不祥之地——吊頸嶺
調節風景的山嶺
小台灣

二、白手起家
鐵嶺遺民
挖泥翻土
小天地
盼望之灣
攀山越嶺,只為生存

三、居民生活
警署的探射燈
風口位
唱和、苦澀、陶醉

四、大街小巷
民間的文化娛樂
憶小店
小販
郵政與消防
拆遷

五、政治狀況
青天白日滿地紅
反攻與解放
棄卒

六、小區景色
坪山、石屋、碉堡
元洲海灘點滴
觸景傷情
追憶

七、學校生活
文化堡壘
校風
六七年的插曲

八、其它方面
教堂鐘聲
新春佳節、文娛活動
恐怖吊詭的傳說

第貳部.荒原上的生命軌迹

九、生命無常
神的召喚
零的突破

十、建社初期
背負十字架
調景嶺學生輔助社

十一、並肩戰鬥
腳下的燈,路上的光
相遇、邂逅

十二、信仰生活
愛的大家庭
我們都是「幸運兒」

十三、苦澀回憶
粒粒皆辛苦
宿舍生活的苦與樂

十四、馬可點滴
獨特小圈子
那些年的玩意兒

十五、愛的循環
晚年歲月
成了

十六、噩夢前後
行過死蔭幽谷
恍如隔世

附錄一
我們的先導者——戴大偉先生 我們永遠懷念你

附錄二
悼良師——愛的奉獻

 

 

|  作者簡介 |

 

計超,一九四九年生於上海,一九六一年從滬來港,翌年經將軍澳靈實醫院司務道宣教士介紹後,入住調景嶺學生輔助社馬可紀念之家(即現在香港學生輔助會前身),當時曾就讀於小區信義小學和慕德中學,筆者愛好文學,經歷八年時間,完作這本關於調景嶺歷史集。

書籍資料 

 

作者:計超
出版社:印象文字
出版日期:2013-5

港幣定價:$98


系列:Passion in Press
ISBN:9789624574616
頁數:278
大小:170*215